成都《哦,香雪》诞生不久,野三坡旅游业如春山嫩绿、萌动而生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2-08-24 03:18

如果您读过女作家铁凝的短篇小说《哦,香雪》,一定记得小说里讲的那个叫台儿沟的地方;如果您来过中国北方一处叫野三坡的旅游景区,一定记得就在这里的王牌景点百里峡附近,有一个叫苟各庄的小山村。

成都《哦,香雪》诞生不久,野三坡旅游业如春山嫩绿、萌动而生

如果让您把台儿沟和苟各庄联系在一起,您能想到什么呢!

其实野三坡的苟各庄,就是小说中台儿沟的原型地。

《哦,香雪》,这篇经典的短篇小说,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展现了一群山区女孩渴望现代文明、自爱自尊的纯美形象。“香雪”诞生于苟各庄,野三坡,自然也就成了香雪的故乡。

野三坡,这处近邻北京的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如果您到过这里,一定为她千姿百态的巍巍峰峦所惊叹,也会因碧波澄澈的河水流连忘返。幽深峡谷、危耸断壁、摩崖石刻、蓊郁森林,可称得上样样“奇绝”。旧时代,这里曾因位于宛平、房山、涿鹿、涞水四县交界,却又成了“四不管”的地界,也就成了自由散地、世外桃源。

现在先让我们把时间定格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那时候的野三坡还没有建设成旅游景区,身处世外桃源中的三坡人依旧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一心一意把自己隐藏在大山深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之中鲜有人知道大山外边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也多亏这里通了火车,在苟各庄等村建起了京原铁路上的几个小站,他们才多了些与外界打交道的机会,才对外边的世界有了新的想象。而火车也把一些城里人带到了这里,那些城里人用纸箱和提包装来一些挂面,以极为苛刻的条件交换他们的鸡蛋和活鸡。

大概就在这个时候,铁凝来到了野三坡。

那时候铁凝还是一个二十几岁的文学青年。她到了苟各庄村,住在了一位郑姓大嫂家中。在这里,她吃上了大嫂亲手为她轧的饸饹,也享受了在猪圈“上厕所”为防止猪袭扰由大嫂手持木棍负责安全保卫的高级待遇。在这个小山村她第一次听说了鸡蛋换挂面的故事,或者在火车停留一分钟的苟各庄火车站女作家亲眼看到了10个又大又白的鸡蛋和一斤挂面的不可思议的交易场景。

于是,女作家被山里人的蒙昧、淳朴和善良深深打动了,于是她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塑造出了一群憧憬现代文明的山里的女孩子。她们用鸡蛋、核桃、大枣给家里换回挂面、火柴,也冒着回家挨骂的风险换回属于她们自己的发卡、香皂、纱巾和能松能紧的尼龙丝袜。而我们的主人公香雪,因为用40个鸡蛋换回一个自动铅笔盒的“壮举”,纯美的人生花朵有了一次最为美丽的绽放。

《哦,香雪》诞生不久,野三坡旅游业也如春山嫩绿、萌动而生。

奇峰秀水、独特民俗,这应该是开发旅游的最大优势。于是在那个“开放搞活”的时代大背景下,“野三坡”,这个太行深山睡美人,开始被野三坡最初的建设者们,用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唤醒。

经过几年细细打磨,1986年,百里峡、鱼谷洞等几大景点石破天惊般惊艳亮相。于是,那些北京天津的游客开始坐着绿皮火车闻讯而来。开始三三两两,接着数十成百。

许多人至今记得,有一个周末,野三坡忽然一下子涌来5000名游客。苟各庄小小的站台被挤得水泄不通。我们可以想象,此时鸡蛋换挂面的场景本来正在进行,那些挎着长方形柳条篮子的香雪们一定被这些天兵天将惊得有些不知所措。熙熙攘攘的游客大军挤弯了苟各庄的小街小巷,他们浩浩荡荡涌进百里峡。

县旅游局的同志们看着这第一批成规模的游客自然高兴万分,他们知道他们在《北京晚报》上发的那条100字的野三坡开业小消息发挥了作用。但很快他们便开始发愁了,因为当时的野三坡几乎找不到一家宾馆和饭店——游客晚上住哪里?吃什么?紧急之下,旅游局的同志们不得不挨门挨户给老百姓做工作。

战争年代,这里曾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的腹地,老百姓和八路军有着深厚的感情,于是旅游局的同志们开始打出亲情牌:“咱要像迎接当年的八路军一样,迎接游客。”或许是在鸡蛋与挂面的碰撞中让人长了见识,如今再有了政府的引导,一些先知先觉的百姓就逐渐悟出了什么,于是他们开始把他们的石头房子从里到外收拾得干干净净,把搁在板柜里的接待亲戚的被褥拿出来。

这样,一间间低矮的石头房子被改造成了“标间”客房,开始他们甚至不好意思收游客的钱,直到旅游局的同志前来协调,他们才诚惶诚恐地接过每个“标间”三角钱的住宿费。

苟各庄,香雪的故乡,很快成为野三坡第一批旅游专业村中的一个,乡亲们办旅馆、开饭店,吃上了被他们叫做“流油”的旅游饭。

如今,一晃三十年过去了,而立之年的野三坡变成啥样了?乡亲们会用他们自己擅长的语句夸耀自己的家乡:百里峡,你就别提多美了!你来了,保准你就不想走;鱼谷洞,呼呼往外喷鱼啊!有一位白胡子老汉见到几个大腹便便的中年人走下轿车,竟诚恳地告诉他们:俺们这里的姑娘长得也好看……擅长土洋结合的他们甚至会用非常准确的专业术语如数家珍地告诉你:俺们这个地方,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还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美丽中国十佳景区。

这三十年,也让苟各庄这个几百人的小山村脱胎换骨,他们的石头房子早已变成了二层三层小楼。他们越来越了解大山之外的世界,在和北京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在他们的乡音中掺进些京腔京韵。他们不再到车站用鸡蛋换挂面,但他们有时候也会把鸡蛋换挂面的往事作为传统教育和忆苦思甜的教材讲给他们的后辈听,讲得连他们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他们“吃吃”笑着慨叹生活的不易,慨叹那时候自己有多傻:那些又白又大的鸡蛋啊!就换那么一丁点挂面!而现在呢!朴实但不失精明的苟各庄人给那些又白又大的鸡蛋赋予了更多的附加值而让它们变得尊贵起来,它们被煎炒成一盘盘端上餐桌,过去只可以换一斤挂面的10个鸡蛋的价值现在几乎可以与一袋白面等同。不光鸡蛋,自打那些过去用来果腹的山野菜和河中鱼虾成了城里人大快朵颐的美味,自打他们给毛驴套上装有遮阳蓬的架子车接送游客,自打他们结实的双肩抬起滑竿……他们的腰包就鼓胀了起来。

其实,苟各庄只是野三坡众多山村的代表,这里的每一个村子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乡亲们也因为家乡的美丽越发变得聪慧和自信。此时他们觉得他们和城里人也真的没有什么不同,或者说他们觉得城里人远不如他们幸福。城里人吃的那些,咱也能吃上,可咱吃啥,城里人未必能吃上。城里人能吃上那么多新鲜的野三坡河菜吗?城里人住的楼房,可那是一排排鸽子笼,两口子香个嘴都要拉窗帘,咱住的是私人小别墅,咱是自自在在野台子唱戏任我喊任我吼。

野三坡现在的交通,已经不只是过去那一条京原铁路,前些年新建成的张涿高速在这里设了3个出口,公路也变成了花香四溢的景观大道。更多的游客选择自驾前行,青山叠翠、碧水蜿蜒,穿行到村镇,那一排排灰瓦白墙的门店仿佛让你进入江南小镇。从这一刻起,绿皮火车已经不是游客来往三坡的主要交通工具,但它依旧每日从北京到太原、太原到北京往返,依旧在苟各庄站停留一分钟,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使命。它似一个衰老的王族,尽管气力不足,却依旧努力把脚下的土地踏得隆隆作响,它每日喘着粗气吭哧吭哧走来,扔下或接上一些零散的游客,又吭哧吭哧费力地驶向远方。站台已不再那么喧哗和热闹,香雪、绿皮火车开始淡化为一种记忆,那暗哑的汽笛声缥缈成一种思绪。

至今,野三坡人对一件事还一直津津乐道——去年夏末,他们承办过一次大会。那可是一次注定要载入史册的大会。

也是一次美丽的盛会,他的标准称谓是“河北省首届旅游发展大会”,这个会规模很大,在三个县召开,但主会场设在了野三坡。

野三坡,迎来了又一次向美丽进发的机遇。

打造苟各庄等一批美丽乡村,成为旅发会建设项目的重头戏。苟各庄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子?他们首先给它设定了一个概念:艺术。以后的苟各庄村就朝着“艺术小镇”的方向发展。他们首先想起了香雪。何不把尘封已久的“香雪情感和火车情节”挖出来,满足游客的怀旧心里?青葱岁月、至纯乡情,那是美得不杂一丝尘滓的东西,如果让中国最美的文学作品与中国最美的景区,在这里来一次“艺术性”的握手,那会带给游客一种怎样的惊喜呢?

这样,“香雪文化”被做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融进了艺术小镇建设,并几乎占了主题的一半。苟各庄从此也有了新的称谓:百里峡艺术小镇。

而艺术小镇的门户区域,一块占地百余亩的地方,被作为一个独立单元,设定成“香雪广场”。

……半年后,百里峡艺术小镇和香雪广场同时建成。

现在,您若去百里峡,首先就要经过香雪广场。这里根据它的实际功效也有了另一个名字:野三坡第一客厅。这是野三坡第一次以文学的名义欢迎游客。坡状起伏的绿色草坪上,白桦、垂柳等树木错落有致分布其中,一辆退役的绿皮火车被整治一新,静静地停在广场上,电影《哦,香雪》拷贝雕塑,香雪、玉娇,北京话等几组剧中铜雕人像,这些被时代遗忘的画面被我们复制到这里。香雪们篮子里的鸡蛋,北京话手中捧着的挂面,为你还原着那个年代的那段故事,在人们心中沉睡了几十年的情节又翻涌而上。那节绿皮车厢已经被我们巧妙地改造成了“香雪书吧”。走进书吧,数百册文学书籍足够让你静下心来,拿起一册,花几元钱买一杯咖啡,伴着柔柔的轻音乐潜心慢读,让你的思绪在这里有一段安静的停留,随着一页页翻阅,所有的惆怅与烦恼烟消云散。夜幕降临,从高高的山顶投来玄幻的七彩光束,红彤彤的孔明灯冉冉升起,音乐喷泉带来阵阵清爽。

透过车窗,河对岸就是百里峡艺术小镇,悠闲地踱进去,把对文学艺术的崇拜延伸过去。在青砖墁地的悠悠七彩小巷里,有香雪咖啡屋,有蚊子电影院,有民俗纪念馆,也有高高的时光宝盒和吃货大集以及浪漫的滨水酒吧,还有吹着萨克斯的流浪艺人……

若意犹未尽,就继续浪漫之旅——到松树口幽居、到邢各庄禅修、到蓬头赏月、到小峰口的古槐前静听古老的爱情誓言……亦或享受漂流的激情,策马的欢乐,高山滑雪的刺激,或撑一叶小舟在拒马河摇曳,在波光潋滟中看倦鸟衔起一尾鱼儿飞向崖壁小巢……

几乎每天,我都习惯性地去香雪广场转一转,那次,我忽然发现一个小姑娘,她周围聚拢了不少人,走过去,见小姑娘脚前放着一个柳条篮子,篮子里竟躺着许多鸡蛋。小姑娘正在向游客兜售鸡蛋。细看小姑娘,长得竟和电影《哦,香雪》里的主人公有几分相似,也是15、6岁,也是圆圆的脸蛋。趁着人稍微少些了,我走过去问:“小妹妹,你是本地人吗?你咋想起在这个地方卖鸡蛋?”她“嗯”一声,笑了,一指那些铜雕人像说,“她们篮子里挎的不是鸡蛋吗?和她们一起卖鸡蛋,我觉得有意思,游客在这里买鸡蛋,也觉得有意思呢

她又朝我笑了笑,很开心的样子。这时我忽然明白了,那个年代的香雪们鸡蛋换挂面的背后透露出的或许是一丝蒙昧和一种生活的无奈,而眼前的小姑娘,现代版的香雪则学会了用智慧捕获一种商机。这是一种美丽的变化。野三坡三十年沧桑巨变,不仅使百姓告别了贫穷,走向了富裕,更开启了民智,让人的心灵充盈了一种文化自信。望着眼前的小姑娘,我的眼睛竟莫名的有些湿润,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涌上心头。

此时,虽是酷暑七月,但我的眼前却幻化出一种场景——天上忽然飘起雪花。晶莹的雪花纷纷扬扬飘落在香雪广场。我现在已经分不清“香雪”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一片白茫茫的雪景。我闭上眼睛,仰天深吸一口空气,我闻到了一股芳香的气息。

——那是美丽的雪的芳香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