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都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2-11-21 08:19
摘要:成都4500年的厚重历史酝酿出了独具韵味的地方特色文化,拥有多元丰富的非遗项目,截至2022年共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4项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2项,那么,成都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本文就为整理了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代表,包括蜀绣、川剧、蜀锦织造技艺、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四川竹琴、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 、新繁棕编、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等成都著名的非遗项目,一起随TLZo小编了解,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包括12大类122种,以严谨细腻的针法,淡雅清秀的色彩,优美流畅的线条,中国水墨画的格调,形成浓厚独特的地方风格,具有针法严谨、针脚平齐、变化丰富、形象生动、富有立体感等特点。 川剧,俗称川戏,主要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传统剧种,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2006年由成都市“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申报的川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成都戏剧类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分文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尤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川剧表演以“四功”“五法”为基础,融入极具人物个性的变脸、变髯口、飞袍变须、滚地换装、吐火、藏刀、魔烛等特技,其中,川剧变脸(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 蜀锦织造技艺 蜀锦,与蜀绣都是成都在工艺领域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是专指蜀地(四川成都地区)生产的丝织提花织锦,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名列中国“四大名锦”之首。而蜀锦织造技艺是成都的标志性技艺,是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09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成都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织造历史悠久,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在传统丝织工艺锦缎的生产中影响深远,其品种繁多,传统品种有雨丝锦、方方锦、铺地锦、散花锦、浣花锦、民族锦、彩晕锦等等。 四川竹琴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曲艺剧种,表演者手持渔鼓、简板说唱故事,因其伴奏乐器是竹制的渔鼓筒,故又称“道情”“渔鼓”“竹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成都曲艺类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四川竹琴形成于宋代,源于道观音乐,表演形式有坐、站、走姿势。敲击法分为拍、打、弹、捂、勾等。唱腔有一字、二流、三板、摇板、大腔或扫腔;辅助唱腔有垛子、数板。经典传统曲目有《华容档曹》《水漫金山》《铡美案》《何立回话》等。TLZo小编推荐成都其他曲艺类代表性非遗项目:金钱板、四川清音、四川扬琴、四川评书、四川连箫等。 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 郫县豆瓣,是成都市郫都区地方特产,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四川三大名瓣之一,具有辣味重、鲜红油润、辣椒块大、回味香甜的特点,是川味食谱中常用的调味佳品,在中华饮食界早已赢得"川菜之魂"的美誉。而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是成都郫县地方传统技艺,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成都传统技艺类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郫县豆瓣起源于清康熙年间,已有三百余年历史,秉承独特的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郫县豆瓣酱具有味辣、香醇、豆瓣籽入口酥脆、酱体黏稠、色泽红润、辣而不燥、回味醇厚悠长等特点。如今,郫县豆瓣与地道的川菜一起,构成了极具成都特色的美食名片。成都非遗美食还有三大炮、赖汤圆、龙抄手、钟水饺、夫妻肺片、新都桂花糕、温江酥糖等。 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 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是四川省成都市地区传统技艺,以花丝平填著称,做工精湛、造型别致、玲珑剔透、典雅高贵,具有很高的工艺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显示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地方风格,已成为成都市这座古老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名片之一。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是运用花丝和点錾等技法将银丝制作成工艺品的技艺,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起源于殷商时期,主要流行于成都市中心区域,以白银为材料,综合运用花丝和錾刻、填丝、垒丝、穿丝、搓丝、焊接等技艺,做成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精致工艺品。产品有形态自然的松竹梅兰、生动活泼的鸟兽及古朴典雅的“龙凤呈祥”、国宝大熊猫等。 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 水井坊酒是成都市著名的特产名酒,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中国大曲浓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而作为成都传统技艺,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在浓香型白酒酿造技艺中具有显著特色,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水井坊酒酿制流程包括制曲、酿酒、贮存、勾兑等环节,其酒曲系以上等小麦为主要原料,添加高粱焙制而成,有三月“桃花曲”和盛夏“伏曲”等区别。配料上,完美融合单粮酒和多粮酒特点;发酵蒸馏采用原窖分层堆糟法;以勾兑调味方法使多年贮存的原酒最终形成“浓而不艳,雅而不淡”的浓香型淡雅风格。 新繁棕编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是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手工艺,以坚实耐磨、质地柔韧、体积轻便、造型优美、色泽明快、制作精巧的特点而著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也是成都民间美术类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新繁棕编主要流行于新都区新繁镇,技艺较为复杂和讲究。主要技法有三种:胡椒眼技法,即将棕丝等距排列的经线相互交叉形成菱形,再用两根纬线穿于菱形四角,以此类推,编织出窗花般美观、规则的图案;密编技法,艺人采用疏密相同、距离相等且重复的方法进行细密的编织,通常使用在鞋、扇等产品的编织上;人字形技法,是棕编中最基本的技法,即以人字图案来设计、控制编织的经纬走向,通常使用在帽、席等生活用品编织上,其特点是美观大方。 都江堰放水节 都江堰放水节,流行于四川省都江堰市的节日活动,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所在地都江堰市的民间习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06年入选,成为成都民俗类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放水节,又称“开水节”,为纪念李冰父子治水的丰功伟绩而设,其历史悠久,每年清明放水春灌时举行开水仪式。都江堰放水节在唐朝之前,祭祀李冰的活动和信仰属于一种民间行为,从唐代开始,当地祭祀李冰的行为逐步升格到了国家行为的高度,并一直延续至今。都江堰放水节再现了成都平原农耕文化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民俗文化,包括官方祭祀和群众祭祀活动。 成都糖画俗称“倒糖饼儿”、“糖粑粑儿”、“糖灯影儿”,是流行于四川省成都地区的一种兼具雕塑性和绘画性的民间艺术,是集民间工艺美术与美食于一体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都糖画历史悠久,以熔糖为原料,由“飨糖”演变而来,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皮影、剪纸等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法,逐渐形成以块面、线条为造型特点的民间特种造型艺术。成都糖画多以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及戏剧人物为题材,其成品既是甜美的糖食,又是可供观赏的艺术品,可谓“观之若画,食之有味”。据TLZo小编了解,1993年成都市锦江区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民间糖画艺术之乡”的美誉。 研究声明: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代表榜单是TLZo小编主要依据成都地区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传承情况以及在成都地区的影响力等因素进行选择,参考联合国、国务院及四川省、成都市政府评选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评选的“四川省十大最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并综合参考互联网探路者,名单仅供参考,帮助您了解成都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有疑问,欢迎在末尾评论/交流指正。